早春三月,草木蔓发。被春光叫醒的人们终于迈开久违的脚步,向绒绒绿意的山川、田园、乡野出发。在景迈山,漫山的古茶园已经萌发新芽,采茶人忙碌的身影穿梭于云雾缭绕的山间,鸟鸣茶香,婉转相应;在罗平,万亩金灿灿的油菜花铺展大地,金色花海中不时升起的袅袅炊烟,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田园诗画;早春的大理古生村,碧草炽炽,绿柳依依,古桥、古树、古庙、古戏台,处处都流淌出悠远时光滋养出来的温润气息……
去年5月,由省人民政府发布的《云南省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提出,云南将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,打造“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”,重点规划了100个“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”、10条“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”和50条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。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上,省委、省政府再次强调要“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,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”。
加快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,需要着力点,需要有力抓手。在笔者看来,乡愁,就是这个有力抓手。乡愁所思,忆的是故园的山水田园,怀的是遥遥相望的幼年情节。当下,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行色匆匆,不少人的内心却渐渐空虚、失序,也因此,人们在内心深处渐渐拓出一个角落去寻根、怀旧、找寻自我,而乡村,恰恰成为了这份“情思”的安放之地。到乡村过几天慢生活,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一解乡愁的首选。
与中国其他地方不同,云南承载着中国最美最丰富、最多样最动人的乡愁语言。这片土地上,不仅存在传统乡村的清白日月、朴素光阴,也拥有山水田园的遗世远逸、岁月静好,不仅镌刻有汉文化承袭与发展的时光脉络,还容纳少数民族文化及部分外来文化融合共生的交流与碰撞……无论是凝聚了热带、亚热带村寨风情的滇中滇南地区,还是融入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的革命圣地,无论是巍巍哀牢山、滔滔红河水孕育出的壮美梯田景观,还是巍峨耸峙雪山映照下的雪域风情……在云南,说千村千面并非夸张,但这里的确存在千色千面的自然表达、人文文化、历史遗迹、民族风情,更富含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拥有着千色百味的特色美食,既能够满足行者外在的感官体验,更治愈了人们的味蕾,让“不如归去”的情思妥妥安放。每一位旅人在云南,都能找到情有独钟的那一款慰藉、那一味乡愁。
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,云南的乡愁,应该成为这种叫“云南的生活”最生动的元素。我们不妨对应《云南省“十四五”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》的指引方向,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委、省政府的具体要求,进一步作好对云南乡愁文化的调研与走访、挖掘和整理,对乡愁旅游带的设计和运营,发动更多相关行业及本地人与环境、与乡村、与文化一起共建、共创、共情,让心底的乡愁滋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,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(刘薇薇)